【言不及义词语意思】“言不及义”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常用于描述说话或写作时内容空洞、偏离主题,缺乏实际意义。在日常交流或文学作品中,若某人所言不切实际、无实质内容,便可使用这一成语进行评价。
以下是对“言不及义”一词的详细解释与相关总结:
一、词语解释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言不及义 |
拼音 | yán bù jí yì |
释义 | 指说话或写文章没有触及到正题或实质性内容,多指话语空泛、无意义。 |
出处 | 《论语·卫灵公》:“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
用法 | 多用于批评他人说话或写作内容空洞、无实质意义。 |
近义词 | 空话连篇、言之无物、废话连篇 |
反义词 | 言简意赅、切中要害、言归正传 |
二、词语用法举例
1. 例句一:他整天在会议上发言,但都是言不及义,毫无建设性意见。
2. 例句二:这篇论文内容空洞,全是言不及义的套话,让人难以接受。
3. 例句三:老师提醒我们,写作文要言之有物,不要言不及义。
三、常见误区
- 误解一:认为“言不及义”是“说话不礼貌”的意思。
实际上,它强调的是内容空泛,而非语气问题。
- 误解二:将“言不及义”与“言过其实”混为一谈。
“言过其实”是指夸大其词,而“言不及义”则是指内容无意义、不切题。
四、总结
“言不及义”作为一个具有文化背景的成语,不仅体现了汉语表达的丰富性,也反映了对语言质量的重视。在日常交流或写作中,避免“言不及义”有助于提高沟通效率和内容质量。掌握该成语的准确含义与用法,有助于我们在表达时更加精准、有效。
如需进一步了解其他成语,欢迎继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