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缺铁性贫血】儿童缺铁性贫血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营养性贫血之一,主要由于体内铁元素不足,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进而影响红细胞的生成和功能。该病多发于6个月至3岁之间的婴幼儿,尤其是早产儿、低体重儿或长期母乳喂养未及时添加辅食的儿童。
一、病因总结
病因类别 | 具体原因 |
铁摄入不足 | 母乳中铁含量较低;辅食添加不及时或不合理;饮食结构单一 |
铁吸收障碍 | 胃肠疾病(如慢性腹泻)影响铁的吸收 |
铁丢失过多 | 慢性失血(如肠道寄生虫感染、消化道出血等) |
生长发育需求增加 | 婴幼儿快速生长阶段对铁的需求量增加 |
二、临床表现
症状类型 | 具体表现 |
一般症状 | 面色苍白、乏力、食欲减退、精神不振 |
心血管系统 | 心悸、气短、心跳加快 |
消化系统 | 舌炎、口腔溃疡、胃纳差 |
其他 | 注意力不集中、学习能力下降 |
三、诊断标准
1. 血红蛋白(Hb)水平:<110 g/L(6个月~6岁)
2. 血清铁蛋白:<12 μg/L
3. 红细胞压积(Hct):<0.33
4. 其他辅助检查:如转铁蛋白饱和度、骨髓铁染色等
四、治疗与预防
治疗方式 | 说明 |
补铁治疗 | 口服铁剂为主,如硫酸亚铁、葡萄糖酸亚铁等,需遵医嘱服用 |
改善饮食 | 增加富含铁的食物摄入,如动物肝脏、瘦肉、蛋黄、绿叶蔬菜等 |
预防措施 | 从4-6月起逐步添加富含铁的辅食;定期进行儿童体检,监测血红蛋白水平 |
五、注意事项
- 补铁期间应避免与牛奶、茶、咖啡同时服用,以免影响铁吸收。
- 过量补铁可能引起便秘、腹痛等副作用,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 定期复查血常规及铁代谢指标,评估治疗效果。
结语
儿童缺铁性贫血虽常见,但通过合理的饮食调整和必要的医疗干预,多数患儿可以得到有效的改善。家长应重视孩子的营养均衡,关注生长发育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