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出自哪里】“山不厌高,海不厌深”是一句广为流传的古语,常用于表达对人才、志向或胸怀的赞美。这句话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以下是对该句子出处的总结与分析。
一、出处来源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最早出自《论语·子张》,原文是:
>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周而不比。’”
>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 “子曰:‘吾与点也!’”
但需要指出的是,“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并非直接出自《论语》,而是后人根据孔子思想进行引申、演化而成的一句话。它更常见于汉代以后的文献中,尤其是曹操的《短歌行》中有一句:
>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这句话被广泛引用,成为表达胸怀宽广、追求卓越的重要象征。
二、含义解析
词语 | 含义 | 哲理 |
山不厌高 | 山不会因为高而拒绝接纳 | 表示胸怀宽广,包容一切 |
海不厌深 | 海不会因为深而拒绝容纳 | 表示志向远大,不惧艰难 |
整体意义 | 表达对人才、志向或理想的追求 | 强调开放、包容、进取的精神 |
三、常见引用与演变
文献/作品 | 内容 | 作用 |
曹操《短歌行》 |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 表达求贤若渴、胸怀天下的志向 |
后世文人文章 | 多用于比喻人才聚集、国家强盛 | 强调包容与凝聚力 |
现代用法 | 常用于演讲、作文、标语等 | 表达开放、进取、包容的理念 |
四、总结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虽非直接出自《论语》,但其思想根源可追溯至儒家文化,强调包容、进取、追求卓越的精神。在后世的发展中,这句话被广泛引用,成为表达胸怀广阔、志向远大的重要语句。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非《论语》原文,常见于曹操《短歌行》及后世文献 |
含义 | 山不嫌高,海不嫌深,比喻胸怀宽广、志向远大 |
用途 | 用于表达包容、进取、求贤若渴等理念 |
哲理 | 强调开放、包容、追求卓越的精神 |
如需进一步探讨这句话在现代语境中的应用或文学价值,欢迎继续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