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选知识 >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出自哪里

2025-10-18 17:36:14

问题描述: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出自哪里,急!这个问题想破头了,求解答!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10-18 17:36:14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出自哪里】“山不厌高,海不厌深”是一句广为流传的古语,常用于表达对人才、志向或胸怀的赞美。这句话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以下是对该句子出处的总结与分析。

一、出处来源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最早出自《论语·子张》,原文是:

>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周而不比。’”

>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 “子曰:‘吾与点也!’”

但需要指出的是,“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并非直接出自《论语》,而是后人根据孔子思想进行引申、演化而成的一句话。它更常见于汉代以后的文献中,尤其是曹操的《短歌行》中有一句:

>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这句话被广泛引用,成为表达胸怀宽广、追求卓越的重要象征。

二、含义解析

词语 含义 哲理
山不厌高 山不会因为高而拒绝接纳 表示胸怀宽广,包容一切
海不厌深 海不会因为深而拒绝容纳 表示志向远大,不惧艰难
整体意义 表达对人才、志向或理想的追求 强调开放、包容、进取的精神

三、常见引用与演变

文献/作品 内容 作用
曹操《短歌行》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表达求贤若渴、胸怀天下的志向
后世文人文章 多用于比喻人才聚集、国家强盛 强调包容与凝聚力
现代用法 常用于演讲、作文、标语等 表达开放、进取、包容的理念

四、总结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虽非直接出自《论语》,但其思想根源可追溯至儒家文化,强调包容、进取、追求卓越的精神。在后世的发展中,这句话被广泛引用,成为表达胸怀广阔、志向远大的重要语句。

项目 内容
出处 非《论语》原文,常见于曹操《短歌行》及后世文献
含义 山不嫌高,海不嫌深,比喻胸怀宽广、志向远大
用途 用于表达包容、进取、求贤若渴等理念
哲理 强调开放、包容、追求卓越的精神

如需进一步探讨这句话在现代语境中的应用或文学价值,欢迎继续提问。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