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动干戈什么意思】“大动干戈”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常用于描述某人或某事在处理问题时采取了非常激烈、大规模的行动。这个成语带有强烈的冲突意味,通常用于形容因矛盾激化而引发的严重对抗。
一、成语解释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 | 大动干戈 |
| 拼音 | dà dòng gān gē |
| 出处 | 《左传·僖公十五年》:“秦晋之好,大动干戈。” |
| 含义 | 形容为解决某个问题而采取大规模、激烈的手段,多用于描述战争或严重冲突。 |
| 用法 | 多用于书面语,表示对事件的评价或描述。 |
| 近义词 | 兴师动众、大张旗鼓、兵戎相见 |
| 反义词 | 和平解决、息事宁人、偃旗息鼓 |
二、成语来源与演变
“大动干戈”最早出自《左传》,原意是指发动大规模的军事行动。随着语言的发展,这一成语逐渐演变为一个比喻性表达,不仅限于军事领域,也可以用来形容在非军事场合中发生的激烈冲突或重大举措。
例如:
- 在公司内部争执中,老板决定“大动干戈”,召集所有部门负责人开会讨论。
- 两国因领土问题发生争端,最终导致“大动干戈”。
三、使用场景与注意事项
| 场景 | 说明 |
| 正式场合 | 常用于新闻报道、历史分析等正式文本中。 |
| 日常交流 | 使用较少,多用于强调事情的严重性。 |
| 注意事项 | 避免在轻微冲突中使用,以免显得夸张或不恰当。 |
四、总结
“大动干戈”是一个具有强烈冲突色彩的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为了解决问题而采取的大规模、激烈行动。它既可用于描述实际的战争行为,也可用于比喻非战争情境下的严重对立。在使用时需注意语境,避免过度夸张或误用。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大动干戈”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成语,它背后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语言智慧。理解其含义和用法,有助于我们在日常交流和写作中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