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赤壁赋讲解赏析译文】《后赤壁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在元丰五年(1082年)所作的一篇散文,与《前赤壁赋》并称“赤壁二赋”,是苏轼在黄州贬谪期间的重要作品。本文以自然景物为依托,抒发了作者对人生、宇宙的深刻思考,体现了其豁达超然的人生态度。
一、
《后赤壁赋》描写了苏轼在冬日夜晚泛舟赤壁的情景,通过对江水、山川、风月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无常、天地永恒的感悟。文章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展现了苏轼在逆境中依然保持乐观豁达的精神风貌。
二、结构分析
| 部分 | 内容概要 | 表达情感/思想 |
| 开头 | 苏轼与友人夜游赤壁,天色渐晚,江面寂静 | 描写环境,营造宁静氛围 |
| 中段 | 江上风起,月光洒落,苏轼饮酒赋诗 | 表现豪放与洒脱 |
| 转折 | 突然有孤鹤飞过,引发作者无限遐想 | 引入神秘与哲思 |
| 结尾 | 回到现实,感慨人生短暂,但心境安然 | 表达对生命的豁达理解 |
三、译文对照
原文: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译文:
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到临皋亭。两位客人跟随我走过黄泥的小坡。霜露已经降临,树叶都已凋零。人的影子在地上摇曳,抬头看见明月,感到十分快乐,我们一边走一边唱着歌互相回应。
四、艺术特色
- 情景交融: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波动与思索。
- 语言简练:用词精炼,富有节奏感,读来朗朗上口。
- 哲理深邃:在描写自然的同时,融入对人生、宇宙的思考,体现出苏轼的哲学智慧。
五、主题思想
《后赤壁赋》不仅是一篇写景散文,更是一篇充满哲理的作品。它表达了苏轼在逆境中对人生的深刻认识,以及他对自然、生命和宇宙的敬畏与思考。文章最终传达出一种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
六、总结表格
| 项目 | 内容 |
| 作品名称 | 后赤壁赋 |
| 作者 | 苏轼 |
| 创作时间 | 北宋元丰五年(1082年) |
| 地点 | 黄州赤壁 |
| 主题 | 对人生、自然、宇宙的思考 |
| 风格 | 深沉含蓄,语言优美 |
| 思想内涵 | 豁达、超然、哲思 |
| 文学价值 | 赤壁二赋之一,代表宋代散文高峰 |
| 翻译特点 | 保留原意,语言流畅自然 |
结语:
《后赤壁赋》不仅是苏轼文学成就的体现,更是他精神世界的真实写照。它告诉我们,在面对人生的起伏时,应保持一颗平和的心,顺应自然,珍惜当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