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半卷为无用师卷前半卷叫什么】《富春山居图》是中国古代绘画史上的经典之作,由元代画家黄公望创作。这幅画分为两部分,分别被称为“无用师卷”和“剩山图”。其中,“后半卷为无用师卷”,那么“前半卷”又叫什么呢?本文将对此进行总结,并以表格形式呈现相关信息。
一、
《富春山居图》原为一幅完整的长卷,描绘的是浙江富春江两岸的山水景色。由于历史原因,这幅画被分割成两部分,分别流传于不同的藏家手中。后半部分因其在清代被著名收藏家吴洪裕珍藏并题跋,被称为“无用师卷”。而前半部分则因画面残缺,仅存山石、树木等片段,被称为“剩山图”。
这两部分虽然分属不同藏家,但它们共同构成了黄公望的传世名作。2011年,两岸故宫博物院联合举办展览,首次实现了“合璧展出”,让世人得以一睹全貌。
二、信息对比表
| 项目 | 后半卷(无用师卷) | 前半卷(剩山图) |
| 正式名称 | 无用师卷 | 剩山图 |
| 创作者 | 黄公望 | 黄公望 |
| 时期 | 元代 | 元代 |
| 现藏地 | 台北故宫博物院 | 浙江省博物馆 |
| 特点 | 完整、精细、色彩丰富 | 残缺、简洁、笔墨简练 |
| 命名来源 | 因吴洪裕题跋“无用师” | 因画面残缺,仅余山石 |
| 著名事件 | 2011年两岸合璧展出 | 2011年两岸合璧展出 |
三、结语
“无用师卷”与“剩山图”虽为同一作品的两部分,却因历史变迁而各自流落。它们不仅代表了黄公望的艺术成就,也见证了中国文人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如今,两卷合璧,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象征。了解这一段历史,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欣赏《富春山居图》的艺术价值与历史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