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镜帖花黄的帖的通假字意思】在古诗词中,常常会遇到一些字词由于历史演变、音近或形近等原因,被用作其他字的替代形式,这种现象称为“通假字”。在《木兰诗》中的名句“对镜帖花黄”,其中的“帖”字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本文将从通假字的角度出发,分析“帖”的含义及其通假意义。
一、原文背景
“对镜帖花黄”出自南北朝时期乐府诗《木兰诗》,全句为:
>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这句诗描绘的是木兰在梳妆打扮时的情景,表达了她细腻的情感与女性的柔美。
二、“帖”的通假字解释
在古汉语中,“帖”有多种含义,但在该句中,它并不是现代汉语中常见的“贴”或“帖子”之意,而是作为“贴”的通假字使用。
| 字 | 拼音 | 常见义项 | 通假字 | 通假字义 | 出处/语境 |
| 帖 | tiē | 贴、粘贴 | 贴 | 粘贴、装饰 | 《木兰诗》“对镜帖花黄” |
解释说明:
- “帖”在此处通“贴”,意为“粘贴、贴上”。
- “帖花黄”即“贴花黄”,是指古代女子在脸上贴上黄色的花钿(一种装饰物),是当时的一种美容习俗。
- 因此,“帖”在这里是“贴”的通假字,属于音近通假。
三、为什么“帖”能通“贴”?
1. 音近:
“帖”和“贴”在古音中发音相近,尤其是在中古汉语中,两字读音非常接近,容易混淆。
2. 形近:
“帖”与“贴”在字形上也较为相似,都含有“页”部,因此在书写过程中容易误写或借用。
3. 语义相关:
“帖”本义为“安定、顺从”,但在某些语境下可引申为“贴附”,如“帖身”、“帖耳”等,与“贴”的意义相近。
四、总结
在《木兰诗》“对镜帖花黄”一句中,“帖”字并非现代汉语中的“帖子”或“贴纸”之意,而是“贴”的通假字,表示“粘贴、装饰”。这一通假现象反映了古汉语中字词使用的灵活性,也体现了汉字在历史演变中的复杂性。
表格总结
| 项目 | 内容 |
| 句子出处 | 《木兰诗》 |
| 句子内容 | 对镜帖花黄 |
| “帖”的本义 | 安定、顺从 |
| 通假字 | 贴 |
| 通假义 | 粘贴、装饰 |
| 通假原因 | 音近、形近、语义相关 |
| 文化背景 | 古代女子化妆习俗(贴花黄) |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帖”字在古文中具有多重含义,而其作为“贴”的通假字,在特定语境中起到了关键作用。理解这些通假现象,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把握古文的原意,提升对古典文学的理解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