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耻下问的前一句是什么】“不耻下问”是一个常见的成语,出自《论语·公冶长》。这个成语的意思是:不以向地位、学识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常用来形容一个人谦虚好学、乐于求教的态度。
但很多人在使用这个成语时,可能只了解其后半句“不耻下问”,却不知道它的前一句是什么。本文将为大家总结“不耻下问”的出处及其前一句的内容,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
一、成语出处与背景
“不耻下问”出自《论语·公冶长》篇,原文如下:
> “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子曰:‘不耻下问,何谓也?”
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不耻下问”是孔子对弟子子贡提问的回答,意在强调学习应当虚心,即使对方地位低于自己,也应不以为耻地请教。
二、“不耻下问”的前一句是什么?
根据《论语》原文,“不耻下问”的前一句是:
>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句话的意思是: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作为我的老师的人。它强调了每个人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鼓励人们善于观察、虚心学习。
三、总结对比表
| 成语/句子 | 出处 | 原文 | 含义 |
| 不耻下问 | 《论语·公冶长》 | 子曰:“不耻下问,何谓也?” | 不以向地位或学识较低的人请教为耻 |
|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论语·述而》 |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每个人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 |
四、结语
“不耻下问”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都是《论语》中关于学习态度的经典名言。前者强调谦虚求教,后者则倡导广泛学习、取长补短。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体现了儒家提倡的学习精神。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当以开放的心态面对他人,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不耻下问”,成为博学多才之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