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耻下问的耻什么意思】“不耻下问”是一个常见的成语,出自《论语·公冶长》:“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后人引申为“不耻下问”,意思是不以向地位、学问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其中,“耻”字是理解这个成语的关键。
一、
“不耻下问”中的“耻”字,意为“以……为耻”。整句话的意思是:不把向比自己地位低或学问浅的人请教当作羞耻。这体现了一个人谦虚好学的态度,强调了学习过程中不应有身份和地位的偏见。
在古代,人们普遍认为向地位低的人请教是不体面的,但孔子提倡“三人行,必有我师”,鼓励人们虚心求教,不论对方是谁。因此,“不耻下问”不仅是对知识的尊重,也是个人修养的体现。
二、表格展示
| 词语 | 含义 | 详细解释 |
| 不耻下问 | 不以向地位或学问较低的人请教为耻 | 表达一种谦虚好学的态度,强调学习不应受身份限制 |
| 耻 | 以……为耻 | 在这里表示“感到羞耻”的意思,是动词用法 |
| 下问 | 向下请教 | 指向比自己地位低、学问浅的人提问 |
| 成语出处 | 《论语·公冶长》 | 原文为“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后人引申为“不耻下问” |
三、延伸思考
“不耻下问”不仅是古代学者推崇的学习态度,在现代社会同样具有重要意义。无论是学生还是职场人士,保持开放的心态,愿意向他人学习,才能不断进步。尤其是在信息快速更新的时代,知识的边界越来越模糊,谁也不能保证自己什么都懂。因此,“不耻下问”不仅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智慧。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耻”在“不耻下问”中并不是贬义词,而是强调一种积极的学习态度。理解这个成语,有助于我们在生活中更好地处理学习与交流的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