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杏出墙是成语吗】“红杏出墙”这个词语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被使用,尤其是在描述感情关系时。很多人会疑惑,这个词到底是不是一个成语?本文将从成语的定义出发,结合“红杏出墙”的来源和用法,进行详细分析。
一、什么是成语?
成语是汉语中一种固定的短语,通常由四个字组成,具有特定的意义,并且多来源于古代文献、历史故事或诗词典故。成语结构紧凑,意义深远,常用于表达简洁而深刻的思想内容。
例如:“画蛇添足”、“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等都是典型的成语。
二、“红杏出墙”是否为成语?
根据现有的语言资料,“红杏出墙”虽然常见,但严格来说并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成语。
1. 来源与出处
“红杏出墙”最早出自宋代诗人叶绍翁的《游园不值》诗中:
>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这句诗描绘的是春天的景象,形容园中景色美丽,红杏花从墙头探出,充满生机。后来,人们借用“红杏出墙”来形容女子逾越礼教,与他人有不正当的关系,即“出轨”。
2. 是否符合成语标准
- 字数:四字结构,符合成语常见的形式。
- 固定性: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已形成固定搭配,常用于比喻感情上的越界。
- 来源:虽源于古诗,但并非来自典故或历史事件,而是源自文学作品中的意象。
因此,“红杏出墙”更接近于“俗语”或“惯用语”,而非传统意义上的成语。
三、总结对比
| 项目 | 红杏出墙 | 成语(举例) |
| 字数 | 四字 | 四字 |
| 结构 | 固定搭配 | 固定搭配 |
| 来源 | 古诗意象,后引申义 | 历史典故、文学作品 |
| 用法 | 多用于比喻感情越界 | 多用于表达抽象概念 |
| 是否为成语 | 不是传统成语 | 是 |
四、结论
“红杏出墙”虽然在现代汉语中广泛使用,且具有一定的固定含义,但它并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成语。它更像是一种源自古诗的俗语或惯用语,因其形象生动、寓意明确,在日常交流中被频繁使用。
如果你在写作或考试中遇到类似问题,建议根据具体语境判断其用法,同时注意区分成语与俗语之间的区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