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不思蜀是什么意思的主人公是谁】“乐不思蜀”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三国志·蜀书·后主传》,用来形容一个人安于现状、沉迷于眼前的快乐,而忘记了过去的忧患或责任。这个成语背后有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他就是三国时期蜀汉的最后一位皇帝——刘禅。
一、成语“乐不思蜀”的含义
“乐不思蜀”字面意思是“快乐得不想回到蜀地”,后来引申为安于现状、忘记本分或责任。在历史上,这个成语常被用来批评那些没有远大志向、只顾享乐的人。
二、成语出处与故事背景
“乐不思蜀”最早见于《三国志·蜀书·后主传》:
> “禅遂率其群臣东迁,既至洛阳,魏文帝封禅为安乐公……司马昭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也。’”
这段话讲的是刘禅投降曹魏后,被封为安乐公,住在洛阳。一次,司马昭问他是否想念蜀国,刘禅却回答:“此间乐,不思蜀也。”这句话被后人传为笑谈,也成了“乐不思蜀”这一成语的来源。
三、主人公是谁?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名称 | 乐不思蜀 |
| 出处 | 《三国志·蜀书·后主传》 |
| 主人公 | 刘禅(蜀汉后主) |
| 含义 | 安于现状,忘记责任或过去 |
| 用法 | 多用于批评人缺乏上进心或责任感 |
四、总结
“乐不思蜀”这个成语虽然带有贬义,但它背后的故事却反映了历史人物的真实处境。刘禅作为蜀汉的最后一位君主,在国家灭亡后选择了妥协和安逸的生活方式,这在当时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但在后世却被解读为“忘本”和“无志”。因此,“乐不思蜀”不仅是对刘禅个人的评价,也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提醒人们不要沉溺于眼前的利益,而应有长远的眼光和责任感。
通过了解这个成语的来源和背后的历史人物,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它的含义,也能从中获得一些人生启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