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不思蜀的故事】“乐不思蜀”是一个广为流传的成语,出自《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这个成语讲述的是三国时期蜀汉皇帝刘禅在亡国之后,仍然安于现状、不思复国的故事。它常用来形容人安于现状,忘记了自己的处境和责任。
故事总结: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刘备建立蜀汉,定都成都。刘禅是刘备之子,在刘备死后继位,成为蜀汉第二位皇帝。然而,刘禅性格懦弱,缺乏政治才能,最终导致蜀汉被魏国所灭。蜀汉灭亡后,刘禅被俘至洛阳,曹魏的司马昭对他并不放心,便试探他的态度。
一次,司马昭设宴款待刘禅,并让蜀汉旧臣在场演奏蜀地音乐。当乐声响起时,刘禅竟然面露喜色,沉浸在音乐中,毫无亡国之痛。司马昭见状,便问刘禅:“此间乐,不思蜀乎?”刘禅答道:“此间乐,不思蜀。”这句话后来被后人传为笑谈,也成为了“乐不思蜀”的典故。
这个故事反映了刘禅在面对亡国之痛时的麻木与安于现状的态度,同时也讽刺了那些在逆境中仍贪图享乐的人。
表格:乐不思蜀故事关键信息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出处 | 《三国志·蜀书·后主传》 |
| 主要人物 | 刘禅(蜀汉后主)、司马昭(魏国权臣) |
| 故事背景 | 蜀汉灭亡,刘禅被俘至洛阳 |
| 核心事件 | 司马昭设宴,刘禅听蜀乐而无亡国之感 |
| 典故来源 | “此间乐,不思蜀” |
| 成语含义 | 安于现状,忘记过去,不思进取 |
| 现代用法 | 形容人沉迷于眼前安逸,忘却责任或过往 |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历史人物的命运往往受到个人性格和决策的影响。刘禅虽贵为天子,却因缺乏远见和担当,最终沦为亡国之君,令人唏嘘。而“乐不思蜀”这一成语,也成为后世警醒世人不要沉溺于安逸、忽视责任的重要警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