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有完卵原文及译文欣赏】“安有完卵”是一句出自《左传》的成语,常用来比喻在强权或灾难面前,个体难以独善其身,往往连累无辜。这句话虽然简短,但蕴含了深刻的哲理和历史背景。
一、原文与出处
| 内容 | 说明 |
| 原文 | “安有完卵?” |
| 出处 | 《左传·僖公十五年》 |
| 背景 | 鲁僖公十五年(公元前645年),晋献公去世后,晋国发生内乱,秦穆公出兵援助晋国公子夷吾,最终夷吾即位为晋惠公。此句出现在晋惠公与秦国之间的政治博弈中。 |
二、原文解析
“安有完卵”字面意思是“哪里有完整的鸡蛋”,引申为“在风雨飘摇的局势中,没有一个能完全保全自己的人”。这句话常用于形容在动荡或权力斗争中,即使是看似无关的人也会受到牵连。
在《左传》的语境中,这句话是晋惠公对秦国使者说的,意在表达自己虽为国君,却也难逃命运的捉弄,暗示他并非有意背信弃义,而是形势所迫。
三、译文与释义
| 原文 | 译文 | 释义 |
| 安有完卵? | 哪里还有完整的鸡蛋呢? | 表达在危机四伏的情况下,没有人能真正保全自己。 |
四、延伸理解
1. 历史背景
此句出自春秋时期,反映了当时诸侯国之间复杂的外交关系和权力斗争。晋国因内乱而求助于秦国,但后来两国关系紧张,导致晋惠公说出此话。
2. 现实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安有完卵”常被用来形容个人在社会压力、政治风波或企业危机中的处境,强调集体利益与个体命运之间的紧密联系。
3. 文化影响
这句话虽源自古代典籍,但在现代汉语中仍被广泛引用,尤其是在讨论社会不公、政治腐败或群体事件时,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
五、总结
| 要点 | 内容 |
| 出处 | 《左传·僖公十五年》 |
| 含义 | 比喻在强权或动荡中,无人能独善其身 |
| 用法 | 多用于描述政治、社会或个人在危机中的无奈处境 |
| 现实意义 | 强调集体与个体命运的关联性,提醒人们关注整体环境的影响 |
通过了解“安有完卵”的来源与内涵,我们不仅能更深入地理解古代典籍的文化价值,也能从中获得对现实生活的一些启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