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研究法名词解释】一、
行动研究法是一种结合实践与理论的研究方法,强调在真实工作或教育环境中进行系统性探究,旨在解决实际问题并提升实践效果。该方法由美国心理学家勒温(Kurt Lewin)于20世纪40年代提出,广泛应用于教育、管理、社会服务等领域。
行动研究法的核心在于“行动”与“研究”的结合,它不同于传统的学术研究,更注重参与者的主动参与和持续改进。其特点包括:实践导向、合作性、反思性、循环性等。研究过程通常分为计划、行动、观察、反思四个阶段,形成一个不断循环的闭环。
由于行动研究法强调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并通过不断调整策略来优化结果,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同时,这种方法也对研究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具备较强的沟通能力、反思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表格形式展示
| 项目 | 内容 |
| 定义 | 行动研究法是一种在实际工作或教育环境中,通过系统性的探索与实践,解决具体问题并提升实践效果的研究方法。 |
| 提出者 | 美国心理学家勒温(Kurt Lewin)于20世纪40年代提出。 |
| 核心理念 | 强调“行动”与“研究”的结合,注重实践与理论的统一。 |
| 适用领域 | 教育、管理、社会服务、组织发展等。 |
| 主要特点 | - 实践导向 - 合作性 - 反思性 - 循环性 |
| 研究过程 | 通常包括四个阶段: 1. 计划(Planning) 2. 行动(Acting) 3. 观察(Observing) 4. 反思(Reflecting) |
| 参与者角色 | 研究者与实践者共同参与,强调团队合作与互动。 |
| 优势 | - 解决实际问题 - 提升实践效果 - 增强参与者的自我反思能力 |
| 挑战 | - 需要较强的沟通与协调能力 - 结果可能受外部环境影响较大 - 对研究者的要求较高 |
| 与其他研究方法的区别 | 相较于传统实验研究,行动研究更注重现实情境中的动态变化与持续改进。 |
三、结语
行动研究法不仅是一种研究工具,更是一种促进实践改进与专业发展的思维方式。它鼓励研究者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改进,从而实现个人与组织的共同发展。随着教育与管理领域的不断发展,行动研究法的应用价值将愈加凸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