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道之人弗受之是什么意思】一、
“行道之人弗受之”出自《孟子·告子上》,原文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接着孟子提出:“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在后文中,孟子提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故曰:‘行道之人弗受之’。”这里的“行道之人弗受之”意思是:即使是走在路上的普通人,也不会接受不义的施舍。
这句话强调的是人的道德本性,即人天生具有仁爱、羞耻、谦让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因此,即便是普通人在面对不义之事时,也会拒绝接受不正当的利益或恩惠。
二、表格展示
| 项目 | 内容 |
| 出处 | 《孟子·告子上》 |
| 原文 | “行道之人弗受之” |
| 字面意思 | 走在路上的人不会接受不义的施舍 |
| 深层含义 | 强调人性本善,人有道德判断力,不会接受不正当的好处 |
| 孟子观点 |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应保持仁爱与廉耻之心 |
| 应用意义 | 鼓励人们坚守道德底线,拒绝不义之利 |
| 语境背景 | 在讨论“恻隐之心”与“人性本善”的哲学思想中出现 |
三、结语
“行道之人弗受之”不仅是对人性善的肯定,也是对道德操守的提醒。它告诉我们,即使是最普通的人,在面对不义时也能做出正确的选择,这正是中华文化中“仁义礼智信”精神的体现。理解这句话,有助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践行道德,坚守原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