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望是什么意思】“朔望”是古代天文学中常用的术语,常用于描述月相的变化规律。在农历中,“朔”和“望”分别代表月亮的两个重要阶段,它们不仅影响潮汐、节气,还在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意义。
一、
“朔”指的是新月,即月亮运行到地球与太阳之间时,我们看不到月亮的亮面;“望”则指满月,即月亮运行到地球另一侧,完全被太阳照亮的一面朝向地球。两者是月相周期中的两个关键节点,合称为“朔望”。
在农历中,一个月的开始通常以“朔”为起点,而“望”一般出现在农历十五左右。因此,“朔望”常用来表示一个月的周期,也常用于传统节日、历法计算和天文观测中。
二、表格展示
| 术语 | 含义 | 特点 | 位置关系 | 常见时间 |
| 朔 | 新月 | 月亮不可见 | 地球与太阳之间 | 农历初一前后 |
| 望 | 满月 | 月亮最明亮 | 地球与太阳相对 | 农历十五前后 |
三、补充说明
- 朔望周期:从一次朔到下一次朔的时间约为29.53天,这也就是农历一个月的平均长度。
- 文化意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朔望”不仅是天文现象,还被赋予了吉祥、团圆等象征意义,如中秋节多在“望”时举行。
- 实际应用:现代天文学中,“朔望”仍用于计算潮汐、日食月食以及制定历法。
通过了解“朔望”的含义,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然界的周期变化,并更深入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