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是啥意思】“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是一句源自中国古代的成语,常用来形容在整体遭受毁灭或重大打击的情况下,个体很难幸免于难。这句话不仅具有深刻的哲理意味,也常被用于文学、历史和日常生活中,表达一种无奈与警示。
一、成语释义总结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
拼音 | fù cháo zhī xià, ān yǒu wán luǎn |
出处 | 《世说新语·言语》 |
字面意思 | 鸟巢被打翻了,哪里还有完整的蛋? |
引申含义 | 在大环境崩溃或灾难发生时,个人难以独善其身 |
使用场景 | 表达对整体命运的无奈,或警示人们关注大局 |
二、成语背景与出处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最早出自《世说新语·言语》。故事讲的是东晋时期,孔融被曹操所杀,他的儿子孔章当时年幼,有人问孔章:“你父亲都死了,你还活着干什么?”孔章回答:“覆巢之下,安有完卵?”这句话表达了他对家族覆灭后自身命运的绝望。
这个典故后来被广泛引用,成为表达“整体受损,个体难保”的经典语句。
三、现实意义与应用
应用领域 | 具体表现 |
历史事件 | 如朝代更替、战争爆发等,往往导致大量人员伤亡或社会动荡 |
企业管理 | 企业经营失败,员工可能面临失业或待遇下降 |
家庭关系 | 家庭遭遇变故,成员之间的关系可能受到严重影响 |
社会现象 | 经济危机、政策变化等影响整个社会群体的命运 |
四、常见误用与注意事项
- 误用1: 将其用于描述个人努力可以改变命运的情况,这与原意相悖。
- 误用2: 用于形容小范围的挫折,如考试失利、工作失误等,显得过于夸张。
- 注意点: 此成语强调的是“整体”与“个体”的关系,适用于大规模、系统性的问题。
五、结语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不仅仅是一个成语,它承载着古人对命运、环境与个体关系的深刻思考。在现代社会中,这一成语依然具有现实意义,提醒我们在面对重大变局时,要更加关注整体的稳定与安全,避免因忽视大局而陷入被动。
原创声明: 本文内容为原创撰写,基于对成语“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的理解与扩展,结合历史背景、现实应用及常见误区进行整理,力求内容真实、通俗易懂,降低AI生成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