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一反三是什么意思】“举一反三”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当老师教一个角落的知识时,如果学生不能由此推知其他三个角落的情况,就不必再教了。后来这个成语被引申为:从一件事情类推到其他事情,触类旁通,理解力强。
在日常生活中,“举一反三”常用来形容一个人思维灵活、善于联想和推理,能够通过一个例子或知识,联想到更多相关的内容,从而快速掌握新的知识或解决问题。
举一反三详解
| 项目 | 内容 |
| 出处 | 《论语·述而》 |
| 字面意思 | 举出一个例子,能推及另外三个例子 |
| 引申意义 | 能够由一个事物推知其他事物,具有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 |
| 使用场景 | 学习、教学、思考、问题解决等 |
| 近义词 | 触类旁通、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
| 反义词 | 一知半解、生搬硬套、死记硬背 |
| 适用人群 | 学生、教师、研究者、职场人士等 |
| 使用建议 | 在学习中注重理解和联系,避免孤立记忆 |
举一反三的实际应用举例
| 场景 | 举例说明 |
| 教学中 | 老师讲解一个数学公式后,学生能用这个公式解决类似的问题 |
| 学习语言 | 学会了一个单词的用法,能推测出其他相关词汇的意思 |
| 工作中 | 遇到一个问题后,能想到其他可能的解决方案 |
| 日常生活 | 看到一种食物的制作方法,能尝试做出类似的菜品 |
如何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
1. 多角度思考:遇到问题时,不要只看表面,要深入分析。
2. 积累知识:广泛阅读,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有助于联想。
3. 练习归纳与总结: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找出规律。
4. 鼓励发散思维:在学习中多问“为什么”,激发好奇心。
5. 反思与复盘:每次学习后,回顾哪些地方可以拓展,提升理解力。
总之,“举一反三”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它强调的是理解与迁移的能力,是提高学习效率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