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祸起萧墙是什么典故】“祸起萧墙”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来形容灾祸发生在内部,而不是外部。这个成语出自《论语·季氏》,原意是说祸患是从家门之内产生的,强调内部的矛盾和问题才是引发灾难的根本原因。
一、成语释义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 | 祸起萧墙 |
| 拼音 | huò qǐ xiāo qiáng |
| 出处 | 《论语·季氏》 |
| 含义 | 灾祸发生在内部,不是来自外部 |
| 用法 | 多用于描述内部矛盾导致的失败或灾难 |
| 近义词 | 内忧外患、自取灭亡 |
| 反义词 | 外敌入侵、天灾人祸 |
二、出处详解
“祸起萧墙”最早见于《论语·季氏》篇,原文如下:
>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这句话是孔子对弟子冉有的评论。当时鲁国的权臣季氏打算攻打小国颛臾,孔子认为,真正的隐患并不在外部的敌人,而是在自己内部,即“萧墙之内”。这里的“萧墙”指的是古代宫殿内用来分隔内外的屏风,象征着家内的界限。因此,“祸起萧墙”比喻的是内部的不安定因素所引发的问题。
三、历史背景与演变
-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权力斗争激烈,内部矛盾往往成为国家衰败的原因。
- 孔子观点:他强调治国应注重内部稳定,反对对外扩张,认为“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这正是“祸起萧墙”的思想基础。
- 后世应用:该成语被广泛用于政治、军事、家庭等各个领域,提醒人们注意内部问题的重要性。
四、现实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祸起萧墙”依然具有重要的警示意义:
- 企业层面:内部管理混乱、员工不和可能导致企业倒闭。
- 家庭层面:夫妻不和、子女教育不当可能引发家庭危机。
- 国家层面:政策失误、腐败滋生往往是国家动荡的根源。
五、总结
“祸起萧墙”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深刻的哲理。它提醒我们,在面对问题时,不应只关注外部因素,更要重视内部的和谐与稳定。只有从根源上解决问题,才能避免更大的灾难发生。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来源 | 《论语·季氏》 |
| 原意 | 灾祸源于内部 |
| 现代意义 | 强调内部问题的重要性 |
| 使用场景 | 政治、企业管理、家庭关系等 |
| 核心思想 | 内部不稳,外患难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