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不拾遗出自】“道不拾遗”这一成语,源自中国古代的典籍,常用来形容社会风气良好、人们诚实守信,不贪图他人财物。该成语最早出现在《韩非子·五蠹》中,原文为:“国无盗贼,道不拾遗。”意思是国家没有小偷和强盗,路上有人丢失的东西也不会被捡走据为己有。
一、
“道不拾遗”是一个寓意深远的成语,体现了古代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它不仅反映了当时人们对道德和秩序的重视,也表达了对廉洁、诚信社会的追求。在现代,这一成语依然具有现实意义,提醒人们要遵守公德,维护良好的社会风尚。
二、信息表格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名称 | 道不拾遗 |
| 出处 | 《韩非子·五蠹》 |
| 原文 | “国无盗贼,道不拾遗。” |
| 含义 | 形容社会风气良好,人们诚实守信,不贪图他人财物。 |
| 使用场景 | 多用于描述社会安定、民风淳朴的环境。 |
| 现代意义 | 提醒人们遵守公德,保持诚信,维护社会和谐。 |
| 相关成语 |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安居乐业 |
三、延伸思考
“道不拾遗”不仅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理想的社会状态。在当今社会,虽然我们无法完全达到这种境界,但可以通过教育、制度建设和社会宣传,逐步提升公民素质,营造更加文明、有序的公共环境。每一个人都应从自身做起,做到不贪不占,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共同推动社会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