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蠢蠢欲动的成语是什么意思】“蠢蠢欲动”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常用于描述某些人或事物表面上看似平静,实则内心不安分,有行动的意图。这个成语多带有一定的贬义,通常用来形容一些人或组织在暗中准备做不正当的事情。
一、成语释义
| 成语 | 蠢蠢欲动 |
| 拼音 | chǔn chǔn yù dòng |
| 出处 | 《左传·隐公元年》:“其乐也融融,其忧也戚戚,其感也微,其动也迟。”(注:原意为情绪波动不大,后引申为表面不动,实则内部活动) |
| 释义 | 形容敌人或坏人等正在准备发动攻击或进行某种活动,但尚未正式行动,显得蠢笨而又有行动的欲望。 |
| 用法 | 多用于贬义,形容人或组织在暗中准备做坏事或有所图谋。 |
| 近义词 | 跃跃欲试、伺机而动、蓄势待发 |
| 反义词 | 安分守己、按兵不动、静若处子 |
二、成语使用场景
| 场景 | 示例 |
| 描述敌对势力 | “敌人蠢蠢欲动,我们必须提高警惕。” |
| 形容小人图谋 | “他蠢蠢欲动,想抢占公司的重要职位。” |
| 描述市场变化 | “市场蠢蠢欲动,可能迎来新一轮上涨。” |
三、常见误用与注意事项
1. 不要用于正面人物:该成语带有明显的贬义,不适合用于描述积极向上的人或行为。
2. 避免过度使用:频繁使用会让语言显得生硬,影响表达效果。
3. 注意语境搭配:要根据上下文判断是否适合使用,否则容易造成误解。
四、总结
“蠢蠢欲动”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用来形容那些看似平静却暗藏动作意图的行为或状态。它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使用,尤其在描述潜在威胁或不良企图时更为贴切。了解它的含义和用法,有助于我们在写作和交流中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如需进一步了解其他成语,欢迎继续提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