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而不漏意思是什么】“疏而不漏”是一个常见的成语,常用于形容制度、法律或管理等方面虽然看似宽松,但实际上非常严密,不会有任何漏洞。这个成语源自《老子》中的“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后来被广泛引用和使用。
为了更清晰地理解“疏而不漏”的含义,以下是对该成语的总结与分析:
一、成语解释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疏而不漏 |
拼音 | shū ér bù lòu |
出处 | 《老子》:“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
含义 | 表示制度、法律等虽然看起来宽松,但实际非常严密,没有遗漏或漏洞。 |
用法 | 多用于描述法律、政策、管理等方面的严谨性。 |
近义词 | 无懈可击、滴水不漏、严丝合缝 |
反义词 | 漏洞百出、疏忽大意、漏洞频发 |
二、成语来源与演变
“疏而不漏”最早出自《老子》第七十三章:“天网恢恢,疏而不失。”这里的“天网”指的是自然法则或天道,“疏而不失”则表示虽然看似宽疏,但不会有任何遗漏。后人将这句话简化为“疏而不漏”,并广泛用于各种语境中。
在古代,这一成语多用于强调天道的公正与无情,认为即使是再隐蔽的行为,也难逃天理的惩罚。到了现代,“疏而不漏”更多用于描述制度、法律或管理体系的严密性,强调其不可逃避的特点。
三、使用场景举例
场景 | 示例 |
法律领域 | 法律体系设计得“疏而不漏”,确保所有违法行为都能受到惩处。 |
管理制度 | 公司的管理制度“疏而不漏”,有效防止了内部违规行为的发生。 |
安全系统 | 安防系统设计“疏而不漏”,确保每一个角落都处于监控之下。 |
四、注意事项
1. 适用范围:此成语多用于正式场合,不适合口语化表达。
2. 搭配对象:通常用于描述制度、系统、法律等,而非个人行为。
3. 语气色彩:带有肯定和褒义的意味,强调严密性和完整性。
五、总结
“疏而不漏”是一个富有哲理的成语,强调事物虽表面宽松,实则严密无缺。它不仅体现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理解,也在现代生活中被广泛应用,尤其是在法律、管理、安全等领域,用来形容制度设计的严谨性与全面性。
通过了解这个成语的出处、含义及使用方式,可以更好地在写作和交流中准确运用,提升语言表达的深度与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