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美国学者古德莱德的课程层次理论,由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和】一、
美国教育学者杰里·古德莱德(Jere Brophy)在其课程理论中提出了“课程层次理论”,将课程分为五个不同的层次,从抽象到具体,反映了课程在不同阶段的表现形式。这些层次包括:
1. 理想课程:由教育研究机构或学术团体提出,代表教育目标与理念。
2. 正式课程: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如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等。
3. 实施课程:教师根据正式课程进行实际教学时的课程表现。
4. 经验课程:学生在课堂中实际体验和接受的内容。
5. 评估课程:通过考试和评价手段反映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
这一理论强调了课程在不同层面的差异性与动态性,为教育研究和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分析框架。
二、课程层次对比表
层次 | 定义 | 来源/制定者 | 特点 | 作用 |
理想课程 | 教育目标和理念的体现,通常由教育研究机构或学术团体提出 | 研究机构、学术团体 | 抽象、宏观、理论性强 | 指导课程发展方向 |
正式课程 | 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等 | 教育部门 | 具体、规范、具有政策性 | 规范教学内容和结构 |
实施课程 | 教师根据正式课程进行的实际教学活动 | 教师 | 动态、个性化、受教学风格影响 | 落实课程内容 |
经验课程 | 学生在课堂中实际感受到和接受的内容 | 学生 | 个体化、主观性强 | 反映真实学习体验 |
评估课程 | 通过考试、测验等方式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 教育评估机构 | 数据化、标准化 | 测量课程效果 |
三、结语
古德莱德的课程层次理论为理解课程的多维性和复杂性提供了系统性的视角。它不仅帮助教育工作者识别课程在不同阶段的表现,也为课程设计、实施与评估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区分理想课程与实际课程之间的差距,可以更有效地改进教学实践,提升教育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