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且偷生有什么典故】“苟且偷生”是一个常用来形容在困境中勉强维持生存、不求上进的成语。它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典故,反映了古代人在极端环境下的人性挣扎与道德选择。
一、成语含义
“苟且偷生”字面意思是“只顾眼前,勉强活着”,引申为在艰难困苦中为了活命而放弃尊严或原则,缺乏远大志向和追求。
二、历史典故
典故一:《史记·项羽本纪》中的项羽
虽然项羽并非“苟且偷生”的代表人物,但他的失败与刘邦的胜利形成鲜明对比。刘邦在楚汉战争中多次战败,却能忍辱负重,最终建立汉朝。这种“忍一时之气,图长远之志”的做法,与“苟且偷生”有本质区别,但也能说明在乱世中生存的复杂性。
典故二:《三国志·魏书·王朗传》中的王朗
王朗在曹操手下任职时,曾因不愿与曹操合作而逃亡。后来他投靠孙权,虽保全性命,但被后人认为是“苟且偷生”的典型例子。他在历史上评价不高,被认为是缺乏气节之人。
典故三:《宋史·岳飞传》中的秦桧
秦桧在南宋时期为了保命,与金国勾结,出卖国家利益,最终导致岳飞被害。他虽保住了性命,却留下了千古骂名。这种行为也被视为“苟且偷生”的表现。
三、总结
“苟且偷生”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人生选择的体现。它反映出人在极端环境下的生存本能与道德抉择。历史上许多人物因“苟且偷生”而留下污点,但也有人在短暂的妥协后重新崛起。
| 典故名称 | 出处 | 内容简述 | 是否属于“苟且偷生” |
| 项羽 | 《史记·项羽本纪》 | 虽勇猛但刚愎自用,最终失败 | 否 |
| 王朗 | 《三国志·魏书·王朗传》 | 为保命投靠孙权,失去气节 | 是 |
| 秦桧 | 《宋史·岳飞传》 | 与金国勾结,出卖国家利益 | 是 |
四、现实意义
在现代社会,“苟且偷生”往往带有贬义,指那些只顾眼前利益、缺乏理想与担当的人。然而,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面对生命威胁时,适度的“苟且”也可能被视为一种生存智慧。关键在于是否保持内心的良知与底线。
结语
“苟且偷生”虽含贬义,但它也提醒我们:在逆境中生存不易,但真正的勇气不仅在于奋起反抗,更在于坚守自我与信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