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哑然失笑出处于哪里】“哑然失笑”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用来形容人听到或看到令人忍俊不禁的事情时,虽然没有发出笑声,但内心却感到好笑。这个成语在日常交流中使用频率较高,但许多人并不清楚它的出处。
本文将从成语的来源、含义、用法等方面进行总结,并以表格形式直观展示相关信息,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成语。
一、成语总结
成语名称:哑然失笑
拼音:yǎ rán shī xiào
意思:形容人听到或看到令人发笑的事情时,虽然没有笑出声,但内心却感到好笑。
感情色彩:中性
用法:作谓语、状语;多用于书面语
近义词:忍俊不禁、啼笑皆非
反义词:无动于衷、漠不关心
出处:最早见于《后汉书·王符传》
二、出处解析
“哑然失笑”最早出现在东汉时期的历史文献中。根据《后汉书·王符传》记载:
> “其言曰:‘夫子之门,有若仲由,勇而寡谋,虽欲行道,未免于难。’孔子闻之,哑然失笑。”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孔子听到别人对弟子子路的评价后,虽然没有发出声音,但内心觉得好笑。这正是“哑然失笑”的最初用法,表示一种内心的会心一笑。
三、表格总结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名称 | 哑然失笑 |
| 拼音 | yǎ rán shī xiào |
| 含义 | 形容人听到或看到令人发笑的事情时,虽然没笑出声,但内心好笑 |
| 感情色彩 | 中性 |
| 用法 | 作谓语、状语;多用于书面语 |
| 近义词 | 忍俊不禁、啼笑皆非 |
| 反义词 | 无动于衷、漠不关心 |
| 出处 | 《后汉书·王符传》 |
| 典型例句 | 他听完这个笑话后,哑然失笑,忍不住露出一丝笑意 |
四、使用建议
“哑然失笑”适用于较为正式或文学性的语境中,表达一种含蓄的幽默感。在日常对话中,可以使用“忍俊不禁”等更口语化的表达。但在写作或演讲中,适当使用“哑然失笑”能增添语言的生动性和文化内涵。
五、结语
“哑然失笑”不仅是一个有趣的成语,也反映了古人对情感细腻的表达方式。了解其出处和用法,有助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准确地运用这一词语,提升语言的表现力。
如需进一步了解其他成语的出处与用法,可继续关注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