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象祠记原文及翻译】一、
《王守仁象祠记》是明代思想家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撰写的一篇散文,文章通过讲述象祠的由来与意义,表达了他对“心即理”、“知行合一”等哲学思想的理解。文中通过对古代贤人象的赞颂,引申出对人性本善、礼乐教化的重视,体现了王阳明“致良知”的核心理念。
文章语言简练,寓意深远,既有历史叙述,也有哲学思辨,展现了王阳明的思想深度与文风特点。
二、原文与翻译对照表
| 原文 | 翻译 |
| 象祠者,舜之弟象之所立也。 | 象祠,是舜的弟弟象所建立的祠堂。 |
| 舜以德化天下,而象不仁,故其后世有象祠。 | 舜用德行感化天下,但象却不仁,因此他的后代建立了象祠。 |
| 夫子曰:“吾与点也。” | 孔子说:“我赞同曾点的观点。” |
| 今夫子之言,若此,则吾亦欲与点也。 | 如果孔子的话是这样的话,我也愿意和曾点一样。 |
| 世之学者,多以形而下者为实,而不知性之不可见也。 | 当代的学者大多认为具体事物才是真实的,却不知道人的本性是看不见的。 |
| 吾尝学于先生,得其心法,乃知天地万物,皆吾心之发用。 | 我曾经向先生学习,得到了他的心法,才知道天地万物都是我的心的表现。 |
| 故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 因此君子应注重根本,根本确立了,道也就自然产生了。 |
| 今观象祠,虽无象之形,而象之神在焉。 | 现在看象祠,虽然没有象的形体,但象的精神却存在其中。 |
三、结语
《王守仁象祠记》不仅是一篇关于象祠的历史记载,更是一篇蕴含深刻哲理的散文。它反映了王阳明对“心性”、“道德”、“礼乐”等问题的思考,强调内在修养的重要性,主张“致良知”,反对空谈义理,提倡知行合一。这篇文章对于理解王阳明的思想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也为我们提供了思考人生与社会关系的深刻视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