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退避三舍中三舍到底有多远蚂蚁庄园】在成语“退避三舍”中,“三舍”是一个常见的古代长度单位,但很多人对其具体含义并不清楚。尤其在“蚂蚁庄园”这样的知识问答平台中,这一问题常被提出。那么,“三舍”到底有多远呢?下面将为大家详细解析。
一、成语“退避三舍”的来源
“退避三舍”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讲述的是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与楚国交战时,为遵守诺言而主动后退三舍的故事。这里的“三舍”并非字面意思的“三次休息”,而是指古代的一种距离单位。
二、“三舍”究竟有多远?
根据古代的度量制度,“一舍”通常指的是三十里。因此,“三舍”就是三倍于“一舍”,即:
- 一舍 = 30里
- 三舍 = 90里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古代的“里”与现代的“公里”并不完全等同。不同朝代的“里”长略有差异,但一般来说,古代的一里大约等于现在的500米左右。
三、换算成现代距离
按照上述计算方式:
- 1里 ≈ 500米
- 1舍 = 30里 ≈ 15,000米(15公里)
- 3舍 = 90里 ≈ 45,000米(45公里)
所以,“退避三舍”相当于退后45公里。
四、总结表格
| 项目 | 数值 |
| 一舍 | 30里 |
| 三舍 | 90里 |
| 一里(古代) | 约500米 |
| 一舍(现代) | 约15公里 |
| 三舍(现代) | 约45公里 |
五、结语
“退避三舍”不仅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历史文化的体现。了解“三舍”的实际距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战争中的战略部署和语言表达。在“蚂蚁庄园”中,这类问题不仅是对知识的考察,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通过本文的解析,相信大家对“三舍”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下次遇到类似问题时,就能轻松应对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