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国标码将汉字分为】汉字国标码,即《GB2312-1980》汉字编码标准,是中国国家标准中用于汉字信息处理的重要编码方式。该标准将汉字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分类和编码,以便于计算机系统对汉字的存储、传输和显示。
根据国标码的规定,汉字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一、汉字的分类
1. 一级汉字(常用汉字)
一级汉字是使用频率较高的汉字,共3755个,主要用于日常交流和基础文字处理。这些字覆盖了大部分的现代汉语书面表达需求。
2. 二级汉字(次常用汉字)
二级汉字数量为3008个,属于较常用但使用频率低于一级汉字的汉字。这些字在专业文献、古籍或特定语境中较为常见。
3. 图形符号
图形符号包括各种标点符号、数学符号、日文假名等,共计686个。这些符号虽然不是汉字,但在信息处理中也常被纳入国标码体系中。
4. 扩展字符集(GBK)
虽然GBK不是国标码的一部分,但它是在GB2312基础上的扩展,包含了更多的汉字和符号,适用于更广泛的中文环境。
二、表格展示
| 分类 | 数量(个) | 说明 |
| 一级汉字 | 3755 | 常用汉字,覆盖日常交流所需 |
| 二级汉字 | 3008 | 次常用汉字,多用于专业文献或古籍 |
| 图形符号 | 686 | 包括标点、数学符号、日文假名等 |
| 扩展字符集 | - | GBK扩展内容,包含更多汉字及符号 |
三、总结
汉字国标码将汉字分为一级汉字、二级汉字以及图形符号等类别,便于计算机系统高效地处理和显示汉字信息。这种分类不仅提高了信息处理的效率,也为中文信息的标准化提供了基础支持。随着技术的发展,虽然GBK等扩展编码逐渐替代了部分GB2312的功能,但国标码作为早期汉字编码标准,仍然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