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会计高低点法】在管理会计中,成本性态分析是企业进行预算编制、成本控制和决策分析的重要基础。其中,“高低点法”是一种简单而常用的成本分解方法,用于将混合成本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两部分。该方法基于历史数据,选择业务量最高点和最低点的成本数据,通过计算单位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从而建立成本模型。
一、高低点法的基本原理
高低点法的核心思想是:在一定期间内,找出业务量(如产量或销售量)的最高点和最低点,并利用这两个点的成本数据来估计变动成本率和固定成本总额。其基本步骤如下:
1. 确定最高和最低业务量及其对应的成本。
2. 计算变动成本率(即单位变动成本)。
3. 计算固定成本。
4. 建立成本公式:总成本 = 固定成本 + 单位变动成本 × 业务量。
二、高低点法的应用步骤
| 步骤 | 内容说明 |
| 1 | 收集一段时间内的业务量与对应成本数据 |
| 2 | 找出业务量的最高点和最低点 |
| 3 | 计算两个点之间的成本差与业务量差 |
| 4 | 用成本差除以业务量差,得到单位变动成本 |
| 5 | 用任一点的成本减去变动成本部分,得出固定成本 |
| 6 | 建立成本模型,用于预测或分析 |
三、高低点法的优缺点
| 优点 | 缺点 |
| 简单易行,不需要复杂的计算工具 | 只使用两个点的数据,可能忽略其他数据的影响 |
| 适用于数据变化不大的情况 | 若最高或最低点为异常值,结果可能不准确 |
| 适合初步估算或短期预测 | 无法反映成本与业务量之间的非线性关系 |
四、高低点法示例
假设某公司过去六个月的生产量与总成本如下表所示:
| 月份 | 生产量(件) | 总成本(元) |
| 1 | 1,000 | 12,000 |
| 2 | 1,200 | 13,200 |
| 3 | 900 | 11,400 |
| 4 | 1,500 | 15,000 |
| 5 | 800 | 10,800 |
| 6 | 1,300 | 14,000 |
根据上述数据,最高点为第4月(1,500件,15,000元),最低点为第5月(800件,10,800元)。
- 成本差 = 15,000 - 10,800 = 4,200元
- 业务量差 = 1,500 - 800 = 700件
- 单位变动成本 = 4,200 ÷ 700 = 6元/件
- 固定成本 = 15,000 - (1,500 × 6) = 15,000 - 9,000 = 6,000元
因此,成本模型为:
总成本 = 6,000 + 6 × 业务量
五、总结
高低点法作为一种简便的成本分析工具,在管理会计中被广泛应用。尽管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在数据相对稳定、波动较小的情况下,仍能提供较为合理的成本预测和决策支持。对于管理者而言,了解并合理运用高低点法,有助于提升成本控制能力和经营效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