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辱的成语有哪些成语】在汉语中,很多成语都包含“辱”字,这些成语通常用来形容受到侮辱、羞辱或不光彩的行为。它们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还常常用于表达对某种行为的批评或对某人处境的同情。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带辱”的成语,并附上简要解释和出处。
一、总结
“辱”在成语中多表示“羞辱”、“侮辱”或“耻辱”,常用于描述人的行为、境遇或情感状态。以下是部分常见的带“辱”字的成语及其含义:
| 成语 | 含义 | 出处/来源 |
| 唾面自干 | 受到侮辱而不反抗 | 《旧唐书·李纲传》 |
| 耻辱难当 | 感到极大的羞辱 | 《左传》 |
| 无地自容 | 因羞愧而无处容身 | 《史记·项羽本纪》 |
| 自取其辱 | 自己招来羞辱 | 《战国策·齐策》 |
| 忍辱负重 | 忍受羞辱,承担重任 | 《后汉书·耿弇传》 |
| 以屈求伸 | 委曲求全,暂时忍辱 | 《易经》 |
| 知耻后勇 | 认识到羞耻后努力奋起 | 《论语》 |
| 面如土色 | 因惊恐或羞愧而脸色发白 | 《水浒传》 |
| 声名狼藉 | 名声极坏,受人耻笑 | 《汉书·王莽传》 |
| 身败名裂 | 身体和名声都遭到破坏 | 《宋史·赵鼎传》 |
二、常见成语解析
1. 唾面自干
指被人吐了脸也不反抗,比喻忍受侮辱。出自《旧唐书·李纲传》,形容一个人非常隐忍。
2. 无地自容
形容因羞愧而感到无处容身,常用于形容极度尴尬或羞耻的情境。
3. 自取其辱
表示自己做了不该做的事,结果招致羞辱。出自《战国策·齐策》,强调因果关系。
4. 忍辱负重
在艰难困苦中坚持忍耐,承担重任。常用于赞扬那些有担当的人。
5. 知耻后勇
意思是知道羞耻之后才会奋发图强。出自《论语》,强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三、结语
“辱”作为成语中的一个关键词,承载了丰富的文化意义和情感色彩。无论是表达对他人行为的批评,还是描述自身遭遇的委屈,这些成语都能准确传达出一种情绪或态度。了解这些成语,有助于我们在日常交流中更精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也能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中的智慧与教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