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著作等身是什么意思】“著作等身”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写了很多书、文章,成就非常突出。这个成语不仅体现了作者的勤奋和才华,也反映了其在学术或文学领域的影响力。
以下是对“著作等身”的详细解释及相关信息总结:
一、成语释义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著作等身 |
拼音 | zhù zuò děng shēn |
出处 | 出自《后汉书·王符传》:“著书立说,著作等身。” |
释义 | 形容人写了很多著作,作品数量多到可以与身体相等,比喻文笔丰富、成就极高。 |
用法 | 多用于赞美作家、学者等有大量创作成果的人。 |
近义词 | 著作等身、著作等身、才高八斗、学富五车 |
反义词 | 才疏学浅、毫无建树、少不更事 |
二、成语使用场景
“著作等身”通常用于以下几种情况:
1. 学术领域:如评价一位教授或学者,表示他发表了大量论文或专著。
2. 文学界:形容一位作家写了非常多的作品,广受读者喜爱。
3. 历史人物:用于回顾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如司马迁、鲁迅等。
三、常见误用与注意事项
问题 | 解释 |
误用 | 有人将“著作等身”理解为“作品价值高”,其实它强调的是“数量多”。 |
注意事项 | 不宜用于形容普通人,一般用于有一定知名度的学者或作家。 |
延伸含义 | 有时也暗含“虽多但未必精”的意味,需结合上下文判断褒贬。 |
四、例句参考
1. 他一生致力于研究,著作等身,是学界公认的泰斗。
2. 这位作家年仅三十,已著作等身,令人赞叹。
3. 尽管他著作等身,但很多作品并未引起广泛关注。
五、总结
“著作等身”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写作成果丰硕,具有很高的学术或文学成就。它不仅体现了个人的努力和才华,也反映了社会对其贡献的认可。在使用时,应注意语境,避免误解其含义。
如需进一步了解其他成语,欢迎继续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