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愠”是一个相对少见的汉字,很多人在阅读或书写时可能会遇到它,但却不太清楚它的具体含义和用法。那么,“愠”到底是什么字?它又有哪些意思和用法呢?
首先,“愠”字的拼音是“yùn”,声调为第四声。它的结构由“忄”(竖心旁)和“昷”组成,属于形声字。其中,“忄”表示与心理、情绪有关,而“昷”则提示了读音。
在《说文解字》中,“愠”被解释为“怒也”,也就是“生气、恼怒”的意思。在古汉语中,“愠”常用来形容人因不满或受到委屈而产生的愤怒情绪。例如,《论语·学而》中有这样一句话:“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的意思是: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这难道不是君子的表现吗?这里的“愠”就是“生气、恼怒”的意思。
在现代汉语中,“愠”虽然使用频率不高,但在一些书面语或文学作品中仍然可以看到它的身影。比如在描写人物情绪时,可以用“愠色”、“愠怒”等词语来表达一种含蓄的不满或愤怒。
此外,“愠”还可以作为动词使用,表示“使……生气”。例如:“他的话让对方感到愠怒。”这种用法较为少见,但依然符合其基本含义。
需要注意的是,“愠”字虽然常见于古文,但在日常交流中很少使用。因此,对于大多数现代人来说,它可能只是一个生僻字。不过,在学习古文、研究古代文化或者进行文字游戏时,了解“愠”这样的字还是很有必要的。
总结一下,“愠”是一个表示“生气、恼怒”的汉字,拼音为“yùn”,常用于古文和书面语中。虽然它不是常用字,但了解它的含义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典文献和提升语言素养。
如果你在阅读中遇到了“愠”字,不妨多查证几遍,结合上下文来理解它的具体含义。这样不仅能加深对汉字的认识,也能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