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阙悠悠不可援”这句话出自唐代诗人李贺的《高轩过》。全诗如下:
> 二十八宿罗心胸,九精照耀贯当中。
> 炎火聚,金玉熔,上照碧落,下彻玄冥。
> 胡为不救万灵痛,独留残魄归黄宫。
> 天阙悠悠不可援,我欲因之问寥廓。
这首诗是李贺对宇宙、人生和命运的一种深沉思考,表达了他对现实世界的无奈与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天阙悠悠不可援”意为天上的宫殿遥远而无法触及,象征着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差距,也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苍凉。
2. 原文“天阙悠悠不可援的出处是哪里”
在古诗词的世界里,有许多句子因其意境深远、语言凝练而被后人反复引用和传颂。其中,“天阙悠悠不可援”便是这样一句颇具哲理意味的诗句。很多人对其来源感到好奇,想知道它究竟出自哪位文人的笔下。
实际上,这句话最早出现在唐代诗人李贺的作品中。李贺是中唐时期极具个性的诗人,他的诗风奇崛冷艳,常常以超现实的意象表达内心的情感与思想。在他的诗作《高轩过》中,便有“天阙悠悠不可援”这一句,整首诗通过描绘星宿、天地、阴阳等自然现象,抒发了诗人对生命、宇宙以及自身处境的深刻感悟。
“天阙”指的是天上的宫殿或天庭,象征着至高无上的存在;“悠悠”形容其遥远而不可及;“不可援”则意味着无法攀登或到达。整句话营造出一种空灵、渺远的氛围,仿佛在诉说一种无法实现的理想或遥不可及的目标。
李贺用这句诗不仅展现了他对宇宙奥秘的探索,也透露出他个人在仕途和人生道路上的迷茫与挣扎。在那个时代,像他这样的才子往往怀才不遇,心中充满愤懑与忧郁,而这正是他诗歌中常见的主题。
如今,“天阙悠悠不可援”虽已不再常见于日常对话,但它所蕴含的哲思与情感依然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无论是文学爱好者还是普通读者,都能从中感受到一种超越时空的共鸣。
总之,这句诗虽短,却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历史背景,值得我们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