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贵不能淫原文及译文】《富贵不能淫》是《孟子·滕文公下》中的一篇著名文章,主要阐述了儒家关于“大丈夫”应具备的品德与气节。文章通过孟子与景春的对话,阐明了真正的“大丈夫”并非依附权势、追求富贵之人,而是坚守道德、不为外物所动的君子。
一、原文
>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二、译文
> 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
> 孟子回答:“这怎么能算是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成年时,父亲要给他行冠礼,告诉他责任;女子出嫁时,母亲要给她送行,并告诫她:‘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正道的,不过是妾妇的规矩罢了。真正的君子应该居住在仁德之中,站立在正义之上,行走于正道之上。如果得志,就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如果不得志,也要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这样的人才称得上是大丈夫。”
三、与对比表格
| 项目 | 内容 |
| 出处 | 《孟子·滕文公下》 |
| 作者 | 孟子(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家) |
| 主题 | 讨论什么是真正的“大丈夫”,强调道德操守与人格独立 |
| 主要人物 | 景春、孟子、公孙衍、张仪 |
| 核心观点 | 真正的大丈夫应坚守道德,不为富贵、贫贱、威武所动摇 |
| 对比对象 | 公孙衍、张仪等依附权势的纵横家 |
| 关键词 |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
| 思想意义 | 强调个人修养与精神独立,对后世士人影响深远 |
四、结语
《富贵不能淫》不仅是对“大丈夫”形象的定义,更是对人格尊严与道德信念的高度赞扬。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外界诱惑与压力时,应保持内心的坚定与清明,做一个有原则、有操守的人。这种思想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与践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