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预备犯罪结果是怎样的】在刑法理论中,“犯罪预备”与“犯罪结果”是两个重要的概念,它们分别对应犯罪行为的不同阶段和后果。了解这两者的关系,有助于更好地把握犯罪行为的法律评价和刑事责任。
一、
1. 犯罪预备的定义:
犯罪预备是指为了实施犯罪而进行的准备行为,即在犯罪未遂之前,为实现犯罪目的所采取的准备性活动。例如,购买作案工具、踩点、制定计划等。
2. 犯罪结果的含义:
犯罪结果是指犯罪行为已经完成并导致的客观后果,如伤害、死亡、财产损失等。只有当犯罪行为实际发生并造成一定后果时,才构成既遂。
3. 犯罪预备与犯罪结果的关系:
犯罪预备本身并不直接导致犯罪结果,它是犯罪行为的前期阶段。如果犯罪行为未能实施或被阻止,则可能构成犯罪预备;若最终完成了犯罪行为并产生了结果,则可能构成犯罪既遂。
4. 法律后果: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对于犯罪预备,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这体现了对预备行为相对宽缓的处理原则。
二、表格对比
| 项目 | 犯罪预备 | 犯罪结果 |
| 定义 | 为实施犯罪而进行的准备行为 | 犯罪行为完成后产生的实际后果 |
| 发生阶段 | 犯罪未遂前的准备阶段 | 犯罪既遂后的结果阶段 |
| 是否构成犯罪 | 构成犯罪(犯罪预备罪) | 构成犯罪(既遂) |
| 法律后果 | 可以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 | 按照既遂犯定罪量刑 |
| 典型例子 | 购买刀具、踩点、制定计划等 | 实施杀人、盗窃、抢劫等行为后产生后果 |
| 与犯罪既遂关系 | 预备行为未完成,未达犯罪目的 | 行为已完成,达到犯罪目的 |
三、结语
犯罪预备与犯罪结果在刑法中具有不同的法律意义和后果。理解两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有助于准确判断犯罪行为的性质,并依法作出合理的司法裁决。在实践中,司法机关会综合考虑犯罪行为的主观意图、客观表现及社会危害程度,做出公正的判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