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象不能犯具体是什么】在刑法理论中,“对象不能犯”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常用于区分犯罪未遂与不能犯的界限。它指的是行为人主观上具有犯罪故意,但其行为所针对的对象在客观上根本不可能实现其犯罪目的,即行为无法构成既遂,也无法成立犯罪既遂,但也不属于“不能犯未遂”,而是被认为不构成犯罪。
一、
“对象不能犯”是指行为人基于犯罪意图实施的行为,虽然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但由于其所作用的对象本身不具备实现该犯罪目的的可能性,因此即使行为人主观上有犯罪故意,也因客观上不存在可侵害的法益而无法构成犯罪。例如,将假币当作真币进行使用,这种情况下,由于对象(假币)本身不具备真货币的功能,因此不构成使用假币罪。
与“不能犯未遂”不同,“对象不能犯”强调的是行为对象本身的性质决定了行为不可能产生危害结果,而非行为手段的不可行性。因此,在司法实践中,对象不能犯通常被认定为无罪,而不作为犯罪处理。
二、表格对比
| 项目 | 对象不能犯 | 不能犯未遂 | 
| 定义 | 行为人主观上有犯罪故意,但行为对象本身不具备实现犯罪目的的可能性 | 行为人主观上有犯罪故意,但行为手段或方法本身存在不可行性,导致无法实现犯罪目的 | 
| 法律后果 | 通常不构成犯罪 | 可能构成犯罪未遂 | 
| 关键区别 | 对象本身不能成为犯罪客体 | 手段或方法不可行,但对象本身可以成为犯罪客体 | 
| 典型例子 | 使用假币、用空枪射击他人 | 用木棍打人、用假炸弹威胁他人 | 
| 刑事责任 | 一般不承担刑事责任 | 有可能承担刑事责任(如未遂) | 
三、结语
“对象不能犯”是刑法中一个较为特殊的概念,其核心在于行为对象本身不具备实现犯罪目的的可能性。在司法实践中,正确识别对象不能犯对于避免误判、保障被告人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理解这一概念,有助于更准确地把握刑法中的犯罪构成要件和法律适用原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