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有成竹是什么意思?】“胸有成竹”是一个常见的成语,出自宋代文豪苏轼的《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原意是指画家在画竹之前,心中已经有了竹子的形象,因此下笔时能够得心应手、胸有成竹。后来这个成语被引申为做事之前已经有充分的准备和把握,心里非常有数。
一、成语释义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胸有成竹 |
拼音 | xiōng yǒu chéng zhú |
出处 | 宋·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
原意 | 画竹前心中已有竹子的形象 |
引申义 | 做事前已有充分准备,心中有数 |
使用场景 | 描述对某事有十足把握或计划周全 |
二、成语故事简述
“胸有成竹”最早来源于北宋时期,文同(字与可)是一位著名的画家,尤其擅长画竹。他在画竹之前,常常先在心中构思竹子的姿态、形态,甚至观察竹子的生长环境,做到心中有数后再动笔。苏轼在一篇文章中提到,文同画竹时,不是凭空想象,而是“胸有成竹”,所以画出来的竹子栩栩如生。
这个故事后来被广泛引用,用来形容一个人在做事情之前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心中有底,不慌不忙。
三、使用示例
句子 | 解析 |
他这次考试胸有成竹,信心满满。 | 表示他对考试内容已经掌握,很有把握。 |
这个项目我们早就做了详细规划,胸有成竹。 | 表示团队对项目有充分准备,不会出乱子。 |
老师看到学生们的回答,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因为他们胸有成竹。 | 表示学生们对问题理解透彻,回答准确。 |
四、总结
“胸有成竹”不仅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更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它强调的是在面对挑战时,提前做好准备、深思熟虑的重要性。无论是在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中,保持“胸有成竹”的心态,都能帮助我们更加从容地应对各种情况,提升成功的几率。
通过了解“胸有成竹”的含义、出处、用法和实际例子,我们可以更好地运用这个成语,让它成为我们语言表达中的一个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