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不由径的意思是什么】“行不由径”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左传·宣公二年》:“行不由径,谓不循正道。”意思是做事不走正道,行为不正当,或指人品不端、行为不检点。这个成语常用于批评那些不按规矩行事、道德上有瑕疵的人。
一、成语解析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行不由径 |
拼音 | xíng bù yóu jìng |
出处 | 《左传·宣公二年》 |
释义 | 做事不走正道,行为不正当 |
用法 | 作谓语、定语;多用于贬义 |
近义词 | 不择手段、背道而驰、歪门邪道 |
反义词 | 正道直行、光明磊落、循规蹈矩 |
二、使用场景举例
1. 形容人品问题:
他为人狡诈,行不由径,终被众人唾弃。
2. 批评行为不当:
公司内部管理混乱,部分员工行不由径,损害了公司形象。
3. 文学作品中引用:
在小说中,作者常用“行不由径”来形容反派角色的阴险与不道德。
三、总结
“行不由径”是一个带有明显贬义色彩的成语,强调的是行为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或规章制度。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当遵循正道,避免因一时之利而走上歧途。成语的使用不仅丰富了语言表达,也提醒人们注重个人修养和道德操守。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行不由径”不仅是对行为方式的描述,更是对一个人品德的评价。在现代社会,坚持正道、遵守规则依然是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