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杵臼之交的典故】“杵臼之交”是中国古代一个非常有名的典故,出自《后汉书·吴祐传》。这个成语用来形容地位悬殊但情谊深厚的朋友关系,强调的是真正的友情不在于身份高低,而在于彼此的真诚与理解。
故事讲的是东汉时期的吴祐和陈遵之间的友谊。吴祐是地方官员,为人正直,而陈遵则是个豪放不羁、喜欢饮酒的人。两人虽然出身不同、性格迥异,却因为志趣相投而成为挚友。有一次,吴祐到陈遵家做客,看到陈遵家中没有杵臼(捣米用的工具),便主动帮忙捣米。后来人们便用“杵臼之交”来形容这种虽身份不同但情谊深厚的友情。
一、
“杵臼之交”源于东汉时期吴祐与陈遵的故事,象征着即使身份地位不同,也能建立深厚真挚的友谊。这一典故强调了友情中的平等与真诚,成为中华文化中关于友谊的重要象征之一。
二、表格形式展示
项目 | 内容 |
典故出处 | 《后汉书·吴祐传》 |
主要人物 | 吴祐、陈遵 |
故事背景 | 东汉时期,吴祐与陈遵因志趣相投成为好友 |
典故含义 | 表示地位悬殊但情谊深厚的朋友关系 |
成语来源 | 吴祐为陈遵捣米时没有杵臼,主动帮忙,后人称此为“杵臼之交” |
文化意义 | 强调友情中的真诚与平等,不受身份地位影响 |
现代应用 | 常用于形容朋友之间虽身份不同,但感情深厚 |
通过这个典故,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对友情的重视,也提醒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真正的朋友不应被身份或地位所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