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国时期,赵国有一位名叫蔺相如的大臣,他以机智勇敢和善于言辞而闻名。当时,赵国与秦国之间关系紧张,两国常因领土争端发生摩擦。有一年,秦昭襄王听说赵国收藏了一块极其珍贵的和氏璧,这块玉璧不仅价值连城,而且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力。
秦昭襄王垂涎这块宝玉已久,于是派人向赵王提出,希望用十五座城池交换和氏璧。赵王明知这是秦国设下的圈套——如果赵国交出玉璧,秦国未必会履行承诺交付城池;但如果拒绝,则可能引发战争。因此,赵王左右为难,不知如何是好。
这时,蔺相如主动请缨,愿意带着和氏璧前往秦国谈判。临行前,他对赵王说:“大王放心,我一定将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带回来。”赵王深感欣慰,便派他出使秦国。
蔺相如到达咸阳后,秦昭襄王并没有按照约定拿出城池的地图,而是漫不经心地接见了他,并未表现出对和氏璧应有的尊重。蔺相如敏锐地察觉到秦国并无诚意,于是巧妙地拖延时间,声称需要沐浴更衣后再献上玉璧。趁此机会,他秘密安排随从将和氏璧送回了赵国。
当蔺相如返回正殿时,秦昭襄王责问他为何失信。蔺相如不慌不忙地说道:“如果秦国真想得到和氏璧,就应当先割让十五座城池给赵国作为抵押。否则,即便得到了玉璧,也毫无意义。”他还威胁道,若秦王执意强取,他宁可撞碎玉璧,也不让其落入奸人之手。
秦昭襄王权衡利弊,最终认识到蔺相如并非易与之辈,再加上担心激怒赵国,于是答应送蔺相如安全回国。就这样,蔺相如凭借自己的胆识与智慧,成功完成了任务,保全了国家尊严,也让和氏璧得以“完璧归赵”。
这个故事后来被人们总结为“完璧归赵”这一成语,用来形容事物完好无损地归还原主,同时也赞扬那些能够临危受命、化解危机的人才。蔺相如也因此成为历史上备受敬仰的忠臣良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