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掷地有声原来是指晋朝人孙绰夸赞自己的】一、
成语“掷地有声”常用来形容语言或文章铿锵有力,富有感染力。然而,这个成语的出处却与晋朝文学家孙绰有关,最初并非指声音大,而是指文辞优美、令人信服。
据《世说新语》记载,孙绰曾写了一篇《遂初赋》,在一次宴会上朗读完毕后,他对旁人说:“吾掷地,金声玉振。”意思是自己写的文字如金石之声,响亮而有节奏。后来,“掷地有声”便被引申为形容文章或言辞有分量、有气势。
这一典故不仅体现了古代文人对文学艺术的追求,也反映了当时士人之间的文化氛围。成语“掷地有声”的演变过程,展示了汉语中许多成语背后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
二、表格展示
成语 | 掷地有声 |
出处 | 《世说新语》 |
原意 | 孙绰自夸其文辞优美,如金石之声 |
引申义 | 形容语言或文章有力量、有气势 |
人物 | 晋朝文学家孙绰 |
典故来源 | 《遂初赋》朗读后自夸 |
文化背景 | 晋代文人重视文学修养与表达 |
现代用法 | 多用于赞美文章、演讲等具有感染力的内容 |
通过了解“掷地有声”的历史背景,我们不仅能更深入地理解成语的含义,也能感受到中国古代文人对语言艺术的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