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鹑居鷇食出处于哪里】“鹑居鷇食”是一个较为少见的成语,常用于描述生活困苦、无以为继的状态。它源自古代典籍,具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本文将从出处、含义、用法等方面进行总结,并以表格形式清晰展示相关信息。
一、成语“鹑居鷇食”的出处
“鹑居鷇食”最早见于《左传·昭公二十三年》:“鹑居鷇食,不择食也。”这里的“鹑”指的是鹌鹑,“鷇”是雏鸟。原意是指鹌鹑和雏鸟栖息在低矮的地方,吃着粗劣的食物,形容生活贫苦、环境恶劣。
后来,这一成语逐渐被引申为形容人生活困顿、处境艰难,缺乏基本的生活保障。
二、成语含义解析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鹤居鷇食 |
拼音 | chún jū gòu shí |
出处 | 《左传·昭公二十三年》 |
含义 | 形容生活贫困、处境艰难,无法选择食物,只能勉强维生 |
用法 | 多用于书面语,表示对生活困苦的描写或感叹 |
近义词 | 饥寒交迫、穷困潦倒 |
反义词 | 衣食无忧、丰衣足食 |
三、使用场景与示例
“鹑居鷇食”虽不常见,但在文学作品或历史文章中偶尔出现,用来描绘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例如:
> “战乱年间,百姓鹑居鷇食,流离失所。”
这句句子表达了战乱时期民众生活的艰难与无助。
四、总结
“鹑居鷇食”出自《左传》,原指鹌鹑和雏鸟栖息于低处、食不果腹的状态,后引申为形容人生活困苦、无以为继。虽然该成语较为冷门,但其背后蕴含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不容忽视。在现代语境中,可用于表达对社会底层生存状况的关注与同情。
如需进一步了解相关成语或历史典故,可参考《左传》及其他先秦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