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在古文阅读中,常常会遇到一些词语让人感到困惑,比如“杂然相许”的“许”字。这个短语出自《愚公移山》一文,原文为:“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然相许。”这里的“许”字,是理解整句话的关键。
“许”在古汉语中有多种含义,常见的有“答应”、“允许”、“赞同”等。在这句话中,“杂然相许”中的“许”,应理解为“赞同”或“同意”。意思是说,大家纷纷表示赞同愚公的决定,认为他所说的是对的。
“杂然”这个词,表示声音或意见不一致地出现,带有“纷纷”的意思。因此,“杂然相许”整体可以理解为“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需要注意的是,古文中许多词义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不能简单地用今天的词汇来理解。例如,“许”在某些语境下也可以表示“处所”或“左右”,但在“杂然相许”中显然不是这个意思。
此外,这句话的背景是愚公决心移山,虽然有人提出质疑,但大多数人还是支持他的做法。这体现了古代人民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团结一致的意志。
总之,“杂然相许”的“许”指的是“赞同”或“同意”,整句表达的是众人对愚公提议的支持态度。理解这一词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和人物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