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望》是唐代诗人王绩的一首五言绝句,虽然篇幅短小,却意境深远,描绘了诗人独自在野外远眺时所见的景色和内心的孤寂之情。这首诗不仅语言简练,而且情感真挚,是唐诗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原文: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翻译:
傍晚时分,我站在东边的高地远望,心中茫然不知该依靠什么。
每一棵树都染上了秋天的颜色,每座山都笼罩在夕阳的余晖之中。
放牧的人赶着小牛回家,打猎的骑士带着猎物归来。
彼此相视却互不相识,只能长久地吟唱着怀念采薇的日子。
解析:
1.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首句点明时间、地点和人物动作。“东皋”指的是诗人所在的高地,“薄暮”即傍晚时分。诗人独自站立在高处远望,表现出一种孤独和迷茫的情绪。“徙倚”意为徘徊不定,暗示他内心无依无靠,无所适从。
2.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这两句描绘出一幅深秋黄昏的景象。树木被秋色染红,山峦在夕阳下显得格外壮丽。这不仅是对自然景色的描写,也透露出诗人对时光流逝、世事变迁的感慨。
3.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诗人将目光转向人间生活,描绘了牧人赶牛回家、猎人满载而归的场景。这些画面充满生活气息,与前文的孤寂形成对比,突出了诗人内心的落差感。
4.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与周围人的疏离感。他与牧人、猎人虽在同一片天地间,却毫无交集。于是他只能通过长声吟唱来寄托自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回忆起古代隐士伯夷、叔齐采薇而食的典故,表达出他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总结:
《野望》虽仅有四联二十字,但情感丰富,意境深远。它不仅是一幅秋日黄昏的风景画,更是一首表现诗人孤独、思乡与理想追求的抒情诗。通过对自然与人文景象的细腻描写,诗人传达出对现实生活的无奈与对精神自由的渴望,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和思想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