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箭双雕原指什么现在比喻什么】“一箭双雕”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源自古代的典故,最初的意思与现在的用法有所不同。了解其原始含义和现代演变,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使用这个成语。
一、
“一箭双雕”最早出自《北史·长孙晟传》,讲述的是隋朝将领长孙晟用一支箭射中两只飞鸟的故事,象征着一举两得、事半功倍。这个成语原本用于形容军事或狩猎中的高超技巧,强调效率与精准。
随着语言的发展,“一箭双雕”的含义逐渐扩展,现在多用来比喻在一次行动中达到两个目的,或者同时解决两个问题。它不仅限于军事领域,也可用于日常生活、工作、学习等场景,表达一种高效、巧妙的策略。
二、表格对比
| 项目 | 原意(古代) | 现代比喻 |
| 出处 | 《北史·长孙晟传》 | 现代汉语常用 |
| 原意 | 用一支箭射中两只飞鸟,形容技艺高超 | 比喻一举两得、同时达成两个目标 |
| 使用场景 | 军事、狩猎 | 日常生活、工作、学习等 |
| 语义变化 | 更加抽象化 | 更加广泛化 |
| 示例 | “他一箭双雕,既击退敌人又俘获敌将。” | “这次会议一箭双雕,解决了两个问题。” |
三、结语
“一箭双雕”从一个具体的动作演变为一个富有智慧的成语,体现了汉语文化的丰富性和灵活性。在使用时,可以根据具体语境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让语言更加生动、贴切。
通过了解成语的本义与引申义,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也能在实际交流中更准确地运用这些词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