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赤壁赋原文及翻译】《后赤壁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在元丰五年(1082年)所作的一篇散文,与《前赤壁赋》并称为“赤壁二赋”。此文以游江夜景为背景,抒发了作者对人生、自然、宇宙的深刻感悟,语言优美,意境深远。
一、
《后赤壁赋》延续了《前赤壁赋》中对人生无常、超脱世俗的思想,但更加强调了自然之美与心灵的宁静。文章通过描绘月夜泛舟、登高望远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在逆境中依然保持豁达乐观的心态。文中既有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写,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体现了苏轼“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
二、原文与翻译对照表
原文 | 翻译 |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 | 这一年的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到临皋亭。 |
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 | 两位客人跟随我走过黄泥坡,霜露已经落下,树叶都落光了。 |
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 人影在地上,抬头看见明月,感到高兴,边走边唱,互相回应。 |
已而叹曰:“噫嘻悲哉!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 不久叹息道:“唉,多么悲伤啊!这不是曹操被周瑜所困的地方吗? |
方其系马垂杨,容貌甚丽,顾盼有情。 | 当他把马系在垂柳下时,容貌非常美丽,回头顾盼,神情动人。 |
今安在哉? | 现在又在哪里呢? |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 江水发出声音,断崖高达千尺,山高月小,水位下降,石头显露出来。 |
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 过了多少日子,而江山已无法再认得了! |
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 | 我于是提起衣服向上爬,踩着险峻的岩石,拨开杂草,坐在虎豹形状的石头上,登上像龙一样的山径。 |
俯冯夷之幽宫,听八风之洞庭。 | 俯视水神的幽深宫殿,聆听八面风声在洞庭湖中回荡。 |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 落霞与孤鸟一起飞翔,秋天的水面与广阔的天空融为一体。 |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 | 远远的胸怀顿时舒畅,豪迈的兴致迅速飞扬。 |
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 兴致尽了,悲伤随之而来,明白盛衰是有定数的。 |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 然而,向北通到巫峡,向南到达潇湘,迁徙的旅客和文人,大多聚集在这里。 |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 这就是岳阳楼的壮观景象,前人的描述已经很详尽了。 |
三、结语
《后赤壁赋》不仅是苏轼对自然风光的赞美,更是他对人生际遇的反思与超越。文章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展现了作者在困境中依然保持豁达与智慧的精神风貌。通过本文,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古代文人的审美情趣,也能从中获得面对人生起伏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