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登庐山意思】一、
《七律·登庐山》是毛泽东于1933年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全诗描绘了作者登上庐山时所见的壮丽景色,并借景抒情,表达了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与豪迈情怀。诗中通过自然景观的描写,展现了作者豁达的心境和对未来的乐观态度。
该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既有对自然风光的赞美,也暗含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在结构上,严格按照七律的格律要求,对仗工整,韵律和谐,体现了毛泽东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政治家的胸襟。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诗名 | 《七律·登庐山》 |
作者 | 毛泽东 |
创作时间 | 1933年 |
体裁 | 七言律诗(七律) |
主题 | 登高望远、抒发情怀、表达革命理想 |
风格 | 豪放、大气、富有哲理 |
诗句内容 |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 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
翻译简析 | 诗人登上庐山,俯瞰长江,感叹自然之壮美;面对世界风云变幻,依然保持冷静与坚定;最后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山间景色,流露出对自然与生活的热爱。 |
艺术特色 | 用典自然、意象丰富、情感真挚、语言简练 |
历史背景 | 1933年,毛泽东在中央苏区工作期间,因身体原因短暂休养,登庐山后写下此诗。 |
思想内涵 | 表达了对革命前途的信心,以及身处逆境仍不失乐观的精神风貌。 |
三、结语
《七律·登庐山》不仅是一首写景诗,更是一首抒怀诗。它将自然之美与人生感悟融为一体,展现了毛泽东在艰难岁月中的坚韧与智慧。这首诗至今仍被广泛传诵,成为现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