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一生经历】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与元稹并称“元白”,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一生历经仕途起伏、政治沉浮,但始终以诗言志,关注民生,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篇。
一、生平概述
白居易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官宦家庭,自幼聪慧,勤奋好学。他早年因战乱辗转流离,生活困苦,这些经历使他更加关注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他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历任多个官职,但由于直言敢谏,多次被贬,最终归隐洛阳,过着闲适的晚年生活。
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语言通俗易懂,深受百姓喜爱。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诗歌的社会功能,因此被称为“诗王”。
二、白居易一生经历简表
阶段 | 时间 | 主要事件 | 代表作品 |
早年 | 772–793年 | 出生于陕西渭南,家境贫寒,随父迁居徐州 | - |
少年求学 | 793–800年 | 考中进士,开始步入仕途 | - |
初入仕途 | 800–806年 | 官任校书郎、左拾遗,积极参与朝政 | 《赋得古原草送别》 |
被贬江州 | 815年 | 因直言上书,被贬江州司马 | 《琵琶行》 |
江州时期 | 815–820年 | 在江州期间创作大量诗歌,关注民生 | 《长恨歌》 |
中年任职 | 820–830年 | 历任杭州、苏州刺史,政绩卓著 | 《钱塘湖春行》 |
再次被贬 | 830年 | 因与权臣不合,再次被贬 | - |
晚年归隐 | 830–846年 | 退居洛阳,潜心诗文,创办香山寺 | 《问刘十九》 |
三、总结
白居易的一生可谓跌宕起伏,但他始终坚守自己的理想与信念。他不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更是一位关心民生、敢于直言的政治家。他的诗歌作品流传千古,影响深远,至今仍被广泛传诵和研究。
他的经历也反映出唐代士人的命运轨迹:从科举入仕到宦海沉浮,再到归隐山林,体现了古代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与人生选择。白居易用一生诠释了“诗者,天地之心”的深刻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