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满100岁被称为什么】在古代,人们对长寿的重视程度非常高,尤其是百岁老人,被视为祥瑞和福气的象征。不同朝代对百岁老人有不同的称呼,这些称呼不仅体现了当时的文化特色,也反映了社会对高龄者的尊重。
一、
在中国古代,人们对于年龄的称呼有着严格的等级划分,尤其对百岁老人更是有专门的称谓。常见的称呼包括“百岁翁”、“百岁老者”、“期颐”等。其中,“期颐”是古代对百岁老人最正式、最尊贵的称呼,出自《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意指到了百岁,已经可以依靠子孙供养,生活无忧。
此外,在民间,百岁老人也常被称为“百岁翁”或“百岁老者”,这些称呼更偏向口语化,但同样表达了对长寿者的敬重。在一些地方志或文学作品中,也会出现“寿星”、“老寿星”等说法,用来形容长寿之人。
二、表格:古代对百岁老人的称呼汇总
称呼 | 出处/来源 | 含义说明 | 是否正式 |
期颐 | 《礼记·曲礼上》 | 百岁之意,表示可依赖子孙养老 | 是 |
百岁翁 | 古代文献、民间常用 | 对百岁老人的通俗称呼 | 否 |
百岁老者 | 古代文献、民间常用 | 表示年长且德高望重的老人 | 否 |
寿星 | 民间、戏曲、文学作品 | 象征长寿、吉祥的象征 | 否 |
老寿星 | 民间、文学作品 | 对长寿老人的尊称 | 否 |
三、结语
古代对百岁老人的称呼多种多样,既有正式的礼仪用语,也有民间的亲切称呼。这些称谓不仅是对长寿的赞美,也体现了古代社会对长者的尊重与敬仰。随着时代的发展,虽然这些称呼已不再广泛使用,但它们仍然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值得我们去了解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