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惶诚恐什么意思】“诚惶诚恐”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常用于表达一种非常谨慎、敬畏或不安的心理状态。这个成语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较高,尤其在正式场合或书面语中更为常见。下面我们将从含义、出处、用法及常见误用等方面进行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
一、成语含义
“诚”表示确实、实在;“惶”指惶恐、害怕;“恐”是恐惧、担心。合起来,“诚惶诚恐”形容人内心非常紧张、害怕,甚至到了不敢轻举妄动的程度。它多用于表达对某人或某事的极度敬畏和谨慎态度。
二、成语出处
“诚惶诚恐”最早见于《后汉书·马援传》:“臣伏自念,本以边郡之将,不习文墨,今得奉诏,诚惶诚恐,不知所言。”意思是:我自认为只是边疆的将领,不懂文墨,现在得到皇帝的诏令,感到非常惶恐,不知道该说什么。
三、常见用法
1. 表达对权威的敬畏
例如:“面对领导的批评,他诚惶诚恐,不敢多言。”
2. 形容心情紧张、不安
例如:“考试前夜,他诚惶诚恐,彻夜难眠。”
3. 用于正式场合或书面语
如公文、致辞等场合中,表达谦逊与谨慎的态度。
四、常见误用
错误用法 | 正确解释 |
“他听了这个消息后,诚惶诚恐地笑了。” | “诚惶诚恐”通常带有负面情绪,不能用于“笑”这种正面行为。 |
“他对这次机会感到诚惶诚恐,非常兴奋。” | “诚惶诚恐”强调的是紧张、害怕,而不是兴奋。 |
五、近义词与反义词
类型 | 成语 |
近义词 | 惶恐不安、战战兢兢、谨小慎微 |
反义词 | 镇定自若、从容不迫、泰然处之 |
六、总结
“诚惶诚恐”是一个带有敬意和畏惧情感的成语,适用于表达对权威、责任或重大事件的谨慎态度。在使用时需注意语境,避免误用导致意思偏差。了解其正确含义和用法,有助于我们在写作和交流中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态度。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诚惶诚恐 |
含义 | 表示极度紧张、害怕或敬畏的心情 |
出处 | 《后汉书·马援传》 |
用法 | 对权威的敬畏、紧张不安、正式场合使用 |
常见误用 | 用于正面情绪如“笑”或“兴奋” |
近义词 | 惶恐不安、战战兢兢 |
反义词 | 镇定自若、从容不迫 |